新闻动态

禹之鼎《为徐乾学作遂园禊饮图》赏析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4:48    点击次数:72

遂园坐落于马鞍山北麓,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私家园林,原为明朝顾震寰所有,后数易其主,而遂园之名则始于清代名臣徐乾学。康熙三十三年,徐氏遂园修葺一新,徐乾学盛邀四方仕宦文友来此雅集,所到之人皆是当朝的大儒名耆,可谓声势浩大,史称“遂园禊饮”。

禹之鼎《为徐乾学绘遂园禊饮图》即系这场“禊饮”的真实再现。图写诸名贤修禊遂园、饮宴三日、赋诗雅集的景象,不仅是徐乾学与禹之鼎交游的见证,亦是彼时文人相互唱咏、觥筹交错的缩影,甚是可珍。且其著录极为完备,为清代文坛、昆山志记、禹氏画史、徐氏家学史之重要图像资料。

图片

禹之鼎 为徐乾学绘遂园禊饮图

手卷 设色绢本

引首:42×128cm

画心:42×415.5cm

后跋1:42×134.5cm

后跋2:42×44.5cm

说明:徐乾学上款,汪昉题引首, 钱陆灿、徐乾学六世孙徐顺昌题后跋。

著录:

1. 《遂园禊饮集》,徐乾学辑,康熙三十三(1694)年。

2. 《憺园文集》卷九,徐乾学,康熙三十六(1697)年。

3. 《西堂余集·悔庵年谱》,(清)尤侗,康熙(1622-1722)年刻本。

4. 《憺园文集》卷九,乾隆五十四(1789)年。

5. 《崑新两县续修合志》卷十三·第宅园亭二,光绪庚辰(1880)年,敦善堂。

6. 《郎潜纪闻》二笔,(清)陈康祺,光绪七年(1881)年。

7. 《燕下乡脞录》卷三,(清)陈康祺,光绪七年(1881)年。

8. 《憺园全集》卷九,光绪九(1883)年。

9. 《憺园文集》卷九,徐乾学,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印行,1971年。

10.《中国画艺术丛集·朵云》3集P211·禹之鼎年谱,上海书画出版社,1982年。

11.《憺园文集》卷九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4年出版。

12.《憺园文集》卷九,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20年出版。

13.《憺园文集》研究P36、53、54、88、92、93、94、95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,2020年出版。

北京华艺国际2022春季同步拍卖会

遂园百年 禊饮犹存

禹之鼎为徐乾学作《遂园禊饮图》考

文 / 罗烁

“修禊”之古俗,始于周而闻名于晋。古时三月上巳,流水畔边,涤旧荡新,除灾去邪,谓之“祓禊”。后文人借此集会,曲水流觞,击节赋诗,引为雅事,遂成“禊饮”。历史上最为有名的“禊饮”当数“兰亭禊饮”,王羲之及众高士于会稽兰亭之雅集,因一帖《兰亭集序》而名垂千古,得后世文人追慕仿效。而清代初期,亦有一场声势浩大的“禊饮”,即康熙年间名臣徐乾学于江苏昆山遂园中所办雅集,史称“遂园禊饮”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(滑动浏览全图)

徐乾学(1631-1694),字原一、幼慧,号健庵、玉峰先生,江南苏州府昆山人。清康熙九年(1670年)进士,授编修,历官至刑部尚书。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之甥,与弟徐秉义、徐元文皆官贵文名,人称“昆山三徐”。因其于仕林中极有声望,康熙帝“欲倚之为搏击之用”,并御赐“光芒万丈”匾额,以示荣宠。邓之诚曾于《淸诗纪事初编》记:“士趋之如水之赴壑”,被梁启超推之为“清初学人第一名”的纳兰容若亦曾师从徐乾学。盛名之下,遂园雅集便成水到渠成之事。

遂园坐落于马鞍山北麓,原为昆山顾震寰名下之“附巢山园”,后被名士葛芝祖父葛锡璠所购,改称“北园”。之后又为葛芝之友徐开任所有,并将此园转赠亲侄徐乾学,徐氏改其为“遂园”。“遂园”本为迎顾炎武返乡定居之所,因顾婉辞,此处便成为徐乾学雅玩集会之地。

图片

图片

遂园现位于苏州昆山亭林园

康熙三十三年甲戌(1694年)上巳三月三日,正逢徐氏遂园修葺一新,徐乾学、徐秉义和盛符升便做东,合邀四方仕宦文友来此雅集。应邀而至者有:举人通判常熟钱陆灿(83岁)、翰林院检讨长洲尤侗(75岁)、右春坊賛善太仓黄与坚(75岁)、华亭王日藻(72岁)、提学佥事长洲何棅(70岁)、举人常熟孙旸(69岁)、华亭许缵曾(68岁)、司经局洗马上海周金然(64岁)、前左春坊左谕德无锡秦松龄(58岁),因与会之人多年高赋闲,三位东道亦是如此,雅集又称“耆年会”。

众人清樽雅集,琴弈觞咏,乘兴而来,尽兴而息,成为一时文坛盛事。且徐乾学主持并持续编撰耆年会诗文集,即《遂园褉饮集》三卷,无论是修褉之日的兰亭韵诗,还是紧随其后的和诗,内容均围绕着遂园耆年会展开,并请当时海盐督学徐汝霖作序。

此次雅集除却诞生了众多清雅深致的诗文外,亦有名画流传,即徐乾学邀请宫廷画家禹之鼎所作《遂园耆年禊饮图》。此作不但为遂园禊饮之图像史料,还为徐乾学与禹之鼎交游的见证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禹之鼎(1647-1716)字尚吉,号慎斋,江都(今江苏扬州)人。幼年师蓝瑛,后出入宋、元诸家。擅长人物,尤以肖像著称。所谓“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”,成为清代最著名的肖像画家,与众多朝中权臣私交甚好。

徐乾学与禹之鼎最早相识于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徐因母丧归家,与诗人汪懋麟、书法家姜宸英等集饮于汪氏“爱园”,禹之鼎亦应邀出席,并作《三子联句图》,此为二人相交的最早记录。后禹之鼎举荐至京城鸿胪寺续班,即为内廷画家,徐乾学亦回京任职,二人交集颇多。

康熙二十九年春(1690年),徐乾学休致回籍,僦居洞庭东山,编纂《一统志》,邀请禹之鼎随行,为志配图。此时恰逢禹之鼎为名声所累,苦于逼画索画,便欣然同往,后至三十四年(1695年),适才北归。五年之中,禹之鼎随徐乾学居洞庭,文人酬往,颇为自在,屡有佳作。《遂园耆年禊饮图》便是在此期间所作,此图描绘诸多德高望重之宿儒,仿兰亭故实,修禊遂园、饮宴三日、赋诗雅集的景象,著意传达文人的高蹈情致,亦传达出徐、禹二人异苔同岑之谊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《遂园耆年禊饮图》笔墨丰富,色调清怡,虽主肖像,但树石云水皆堪称绝妙,且互为交融,实为难得。画中人物面部以墨线勾出轮廓后,略用淡墨干笔晕染出明暗起伏处,并根据不同对象的肤色和不同部位的深浅,以粉彩积染,如此既有淡墨渲染的结构起伏,又有重色晕罩的肌肤质泽,可谓墨骨与色晕并重之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人物衣纹线条,或细劲圆转且挺健流畅,或轻逸飘洒又流利灵动,交互而成其本色。观之形神兼备,风格不似凡俗,令人赞叹。此糅合白描、墨骨、色晕诸法的画风,亦见于其《王士祯放鹇图》卷、《王原祁艺菊图》卷、《乔莱濯足图》轴等作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画面布景缜密繁细,山石坡地尽披麻、解索皴,勾皴后以淡色渲染,间或有石色施敷,颇为亮眼。枝干运笔或颤动盘纤,或跌宕顿挫,变化颇丰。丛树则苔点繁密,近似文徵明。木石画法,皆为其常显之风貌。

屋宇房舍的画法,运用马和之的柳叶描笔法勾勒,用笔起伏,变化多端,一气呵成,亦与其《月波吹笛图》极为接近,结构严谨而笔墨洒脱,笔线游走,更添意趣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图片

禹之鼎《月波吹笛图卷》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

值得一提的是,禹氏肖像画,往往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情节、环境中,以展现其时的活动和背景,来反映其行动举止和思绪心态。因此笔下之人多富真实情态,观之亲切生动。

此图中,禹之鼎通过细致刻画宿儒外貌、衣着、神态、举止等来展现其神韵与风貌特征,并将全卷分绘为四个场景。

图片

第一景在堂外池边,揣手端坐于案前者为周金然,写生绘制者为禹之鼎,捻须待画者为黄与坚,执笔转身者为王日藻,展卷伫思者为许缵曾;

图片

第二景在桃花曲径,蓝衣取棋者为尤侗,对弈落棋者为何棅,从旁监局者乃诗僧宗渭;

图片

第三景在遂园桥上,正中伟岸者为东道徐乾学,其目观池水,势欲过桥,右边搀扶者为其长子徐艺初,膝前小童为徐乾学曾孙。而稍远处三人,为徐乾学之侄徐树声及徐乾学之孙徐德俶和徐德份;

图片

第四景在迤逦长廊树石之间,廊内赭衣如禅定者乃盛符升,廊外兽皮之上,双手持卷者为秦松龄,其旁扪膝捻指,观卷沉思者为徐秉义,其后倚廊佝立者为钱陆灿,抱膝远观者为孙旸。

卷中众人各具神态,惟妙惟肖,且场景真切自然,动人心弦。据钱陆灿撰《玉峰遂园耆年禊饮图记》跋文来看,此卷为两日之内现场作画。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,将众儒群像、复杂场景与兰亭遗风表现得淋漓尽致,足见《图绘宝鉴续纂》谓禹之鼎“工善写照,一时称绝”,诚非虚誉。

图片

汪昉题引首

此卷装帧用料考究,保存较好。包首织纹工整,签条字迹尚清晰,引首有汪昉所题:“兰亭续响”。拖尾题跋则为钱陆灿所撰《玉峰遂园耆年禊饮图记》,将集会之由来、雅集之盛况、与会之宿儒、画中之情景等逐一陈述,文辞平朴,记载详实,与画作互为补充,堪为绝佳史料。其后有徐氏六世孙顺昌所录《憺园诗集》,同为补充。

图片

钱陆灿题后跋

《遂园耆年禊饮图》最早著录于徐乾学辑《遂园禊饮集》中,其《憺园文集·卷九》中亦有诸多记载。对此雅集,尤侗《西堂余集·悔庵年谱》也有详载。光绪年间,地方志《崑新两县续修合志·卷十三·第宅园亭二》、陈康祺所著《郎潜纪闻·二笔》和《燕下乡脞录·卷三》中,皆记述此作,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。198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《中国画艺术丛集·朵云·第3集》中录有禹之鼎年谱,此卷亦为其绘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2020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所出《徐乾学<憺园文集>研究》对此亦有记录。“遂园禊饮”影响之广,著录之丰,可见一斑。

图片

徐顺昌所录《憺园诗集》

此《遂园耆年禊饮图》,集名家、名士、名园为一体,笔墨、技法、意蕴皆为上乘。禹之鼎两日内急就此图,可见其写实功力之深厚,当世者无可与之匹敌。钱陆灿撰题记与画面相辅相成,旨在再现雅集盛况,亦暗含徐禹交游时况。且其著录极为完备,为清代文坛、昆山志记、禹氏画史、徐氏家学史之重要图像资料。

《清代学者象传》徐乾学等人像之底本

禹之鼎《遂园禊饮图》画像研究

文 / 杨启睿

众所周知,由叶衍兰和叶恭绰祖孙二人编纂的《清代学者象传》二集(中国国家博物馆藏),是了解清代文人学者肖像及其传记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,被后人不断引用。近来,清代著名肖像画家禹之鼎为徐乾学遂园雅集所作的《遂园禊饮图》卷重新现世,而仔细对照《象传》和《禊饮图》中徐乾学、尤侗等几位文人的形象,俨然一致。那么两种图像之间有何渊源关系?

《清代学者象传》的编纂

《清代学者象传》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,是一部清代名贤画像的集成画册,共两集,由叶衍兰、叶恭绰祖孙完成。第一集为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,第二集于1953年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刊行。

图片

《清代学者象传》封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
中国为名人学者绘制图像之风,由来已久。凡写像者,须通晓相法,详描样貌。有清一代,学者众多,画像尤富,叶衍兰多年网罗荟萃,精选慎择,方有此筚路蓝缕之作,使大部分清代名贤风采,得以流传至今。

叶衍兰(1823-1897),号兰台,广东番禺人,清代词人、画家、书法家、文献学家和文物收藏鉴赏家。咸丰六年(1856)进士,入翰苑,“文采风流,照映一时”,光绪初年告老还乡。早在其入仕前,他就因喜好书画,留意搜集历代名贤画像。入京为官之后更“多见真本”,辞官归广东番禺后,继续未完成的《象传》第一集肖像摹绘及传记撰写工作,“恒有一像而重模三、四,一传而屡易稿者。盖耗三十年之精力,稿本盈两笥。”

图片

2020年“妙合神形--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”

展出《清代学者象传》中的尤侗、黄与坚与禹之鼎两开

三十余年间,叶衍兰着力搜集学者遗像171幅,反复临摹,加以着色,务求色相如生、惟妙惟肖。画像对开的学者传文,亦由其倾力整理编纂,并以工整的小楷精心抄写。因《象传》卷帙浩繁,工程浩大,该集部分画像由大兴(今属北京)人黄小泉摹绘。

叶衍兰生前并未完成《象传》的相关工作,子仲鸾多年筹印,亦不能就。其孙叶恭绰秉承先志,终于在1928年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,影印出版面世。后叶恭绰搜罗二十年,请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,又得画像二百幅(每人一幅),于1953年交予安定珂罗版社出版,是为第二集。然像主小传未最终定稿,故第二集只有图像而无小传。

图片

叶恭绰《清代学者象传(第二集)·本书略例》

《象传》两集,总共收入368人的画像。正如叶恭绰在序中所说:“为此计征集资料逮参稽定稿,所靡时日精力不可胜数,殁时犹殷殷以流传继续为念。”所收人物,“断自同治以前,同、光、宣三朝未及列入,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。”那么《象传》中的人物肖像从何而来?

叶恭绰在第二集《本书略例》第五条明确指出:“各象底本,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,皆确然有所据”。《象传》图像皆悉心临摹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,在保存肖像和文献方面功绩尤著。

经过对比,《象传》第一集中黄与坚、禹之鼎、徐乾学、尤侗、盛符升、钱陆灿、秦松龄、徐秉义、孙旸9人的形象与《禊饮图》中一致,那《禊饮图》是《象传》中这些人物肖像的底本吗?

《禊饮图》与《象传》徐乾学等人形象对比

《象传》第一集中,人物均为单幅全身像,仅黄与坚和禹之鼎、陈裴之和汪端,是二人合绘于一开之中,陈裴之、汪端是夫妇;画在一起可以理解,那黄与坚与禹之鼎为何会在一起呢?

其实看《禊饮图》便一目了然,因为《象传》中的黄与坚、禹之鼎像就是临摹自《禊饮图》。《象传》临摹《禊饮图》时,将黄、禹两人的帽子去掉,禹之鼎手执纸张和笔以及背坐的姿势被保留了下来。而为了黄与坚的形象不像《禊饮图》中那样被挡住一半,《象传》恰好参考了一旁的周金然像,将周金然的伏案的身姿以及案几和挪用到黄与坚身上,这就成了《象传》中的二人对坐的形象。黄与坚1659年中进士后被授知县,后授翰林院编修,如果不是参与修《一统志》并通过徐乾学的关系,恐怕不会认识禹之鼎,也很难留下肖像。

图片

右图左为黄与坚、中为禹之鼎、右为周金然

左图为《象传》临摹《禊饮图》时挪用周金然姿势将黄与坚进行改动

有意思的是,禹之鼎为一时名流绘制了众多肖像,却没有留下自画像,而仅把自己绘于《禊饮图》中,且未露出正面。其实禹之鼎并不算是一名“学者”,《象传》将之收录,足以说明禹之鼎对于《象传》的重要性--就是《象传》参考临摹禹之鼎作品颇多。而要摹禹之鼎像,也别无参考,所以自然只能从《禊饮图》中来了。

图片

尤侗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尤侗像,《禊饮图》中的尤侗正在下棋,而《象传》中将他的身体改为站立且左手拈花,但面部仍然是临摹自《禊饮图》,特别是从近似弓形三角的眉毛可以看出。尤侗(1618-1704),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;康熙誉为“老名士”。字展成,苏州府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,授翰林院检讨,参与修《明史》,后告老归家。

图片

徐乾学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徐乾学像,《禊饮图》中徐乾学的右手由儿子徐艺初搀扶,而《象传》稍微将右手改动为举在胸前,此外无论面部神情、左手自然下垂的动作以及身躯倾斜的姿态都与《禊饮图》一致,甚至衣纹线条和腰带环扣也都一样,这也说明《象传》的徐乾学像来自于《禊饮图》。

图片

盛符升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盛符升像,《禊饮图》中的盛符升盘腿端坐与蒲团上,手持拂尘,《象传》完全保留了这一动作姿态。盛符升(1615-1690后),昆山人,字珍示,号诚斋。张溥、夏允彝弟子。康熙三年(1664)进士,官内阁中书,荐修《大清会典》。擢礼部主事,官至御史。工诗,为王士禛诗弟子。

图片

钱陆灿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钱陆灿像,《禊饮图》中钱陆灿双手抱住伏在建筑的栏杆上,《象传》完全保留了这一姿态,只是将栏杆换成了一张圆桌,又去掉了帽子。钱陆灿颧骨高的面部特点也忠实临摹了下来。钱陆灿(1612-1698)字尔弢,号湘灵,又号圆沙,常熟人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)中举后,因奏销案除名。客金陵、扬州30余年,以授徒为生,弟子甚众。

图片

秦松龄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秦松龄像,《禊饮图》中的秦松龄正双手持起一篇诗文,《象传》将之改为捻须动作,去掉帽子。秦松龄(1637-1714),字汉石,号留仙,无锡人,顺治十二年(1655)进士,授检讨,因奏销案罢官。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,复授检讨,与修《明史》。

图片

徐秉义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徐秉义像,《禊饮图》中的徐秉义正左倾靠向秦松龄一边,与之阅览诗文,《象传》改动较多,但面部特点也忠实临摹了下来。徐秉义(1633-1711),字彦和,号果亭,昆山人。康熙十二年(1673)探花,授翰林院编修,官至礼部侍郎。

图片

孙旸像(右图取自本幅,左图取自《象传》)

孙旸像,《象传》完全保留了《禊饮图》中孙旸抱膝独坐的动作姿态,神情长须也如出一辙。孙旸,字赤崖,号荐庵,常熟人。顺治十四年(1657)举人,因科场案谪戍辽阳,晚年居苏州。

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,《象传》中几位人物的动作姿态虽然做了改动,但从面部看完全忠实于《禊饮图》,特别是禹之鼎、徐乾学、盛符升、钱陆灿、孙旸的形象姿态几乎一致,这足以证明《象传》中几人的形象是临摹自《禊饮图》。而《禊饮图》在绘制完成后一直由徐氏后人收藏,之后也流传在江南一带,叶衍兰是有机会看到并临摹的。

另外,钱陆灿跋言“图成于两日”,即为禹之鼎两日画成,而叶衍兰的《象传》在以《禊饮图》为底本的基础上,对人物进行了改造和细化,使人物形象更具写实特征。还有,《禊饮图》中的周金然、王日藻、许缵曾、宗渭,以及徐氏一门的徐艺初、徐树声、徐德份、徐德俶等人的肖像,尚属首见,《象传》中均未收录,所以此卷为清代学者画像提供了最新的图像与材料,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照与可能性。

图片

《遂园褉饮图》局部

综上可知,《遂园禊饮图》中的人物为《清代学者象传》画像的底本,亦是清代学者画像的新发现,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而《遂园禊饮图》自成画以来,多见于参与雅集之人的诗文集著录之中。且徐乾学、尤侗等文人风流文采,照映一时,其遂园雅集的盛举让人艳羡不已,此图更是声名卓著,被后人不断提及和引用。如今赫然再现,可谓是一件灿烂夺目、妙得神形诗文丹青绝品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秘传智慧术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